杨在明:倘若“三顾茅庐”不足够,那就“三十次顾茅庐”
步入2024下半年,不少在明律师发现,“质量”成为所内管理层屡屡提起的高频词。
服务质量、结案质量、沟通质量……从咨询到谈案,从合同签署到阶段代理,从执行落定再至最终的结案存档,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被加固上了名为“质量”的螺丝钉。
事实上,“质量”即标准,是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在明律所”)只为被拆迁人维权而始终恪守的发展理念和优势所在。只是近期以来,高频度地提及品质,显然是行业头部律所在城镇化增速放缓的市场环境下发出的一种全新策略信号。
头部网推所,更敬畏口碑效应
“在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在面临选择时乘势而上。”律所主任杨在明曾引用毛主席名诗《水调歌头·游泳》诗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来表达面对挑战的态度。
一家律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所面临的挑战数不胜数,但眼下,杨在明所指的,是向头部越发趋向集中的行业变势,且不论是在征拆领域,还是在网推所的范畴中,皆是如此。
在8月27日的全体员工大会上,杨在明连用5个“复杂”来表达他对当前局面的分析:复杂的全球环境、复杂的中国经济转型结构、复杂的竞争、复杂的需求、复杂的技术——“五个要素裹挟在一起,谁也无法通过单个要素跳出圈子。”杨在明说。
就在7月,杨在明召开了全体督导律师及管理人员参会的半年度经营管理工作会,全程围绕“高质量发展,提速降本增效”,对上半年的成果提出六点共识:一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二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三是构建平台生态发挥协同优势,四是以客户为中心,五是自我革命、升级换代,六是保持激情、坚持长期艰苦奋斗。其中,第四点被着重强调,杨在明补充道:“理念要进一步提升”“业务规模不再与营收规模画等号,(否则)这是一种误区”。
事实上,在今年律新社举行的年度品牌盛典上,两家“网推所”跻身行业品牌第一矩阵,在明律所正是其一。先是“只为被拆迁人维权”的前置理念限定了在明律所“以客户为核心”的发展航向,加之网推所“以律师行业为代表的传统组织与新兴互联网力量结合”的特殊属性,此时在明律所在市场环境中强调品质和标准,既符合“情理之中”,又格外“顺理成章”。
杨在明认为,网推所的优势在于能更好地捕捉市场机遇,通过公司化管理模式、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及高效的客户服务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也因此,在明律所要敬畏口碑效应,注定要将品质服务做好,并落实到每一个成员的身上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品质服务是网推所力量下渗并辐射全国的唯一驱动。
促协同生态,不做“零和博弈”
着眼长期、主动谋变、居安思危,是头部行政类大所高层人员共同思考的议题。但杨在明在反复思量后,依然坚持将最关键的变量,押注在“质量”,而非“数量”“规模”上。
“要以过苦日子的心态,聚焦质量、转变思维、专注“磨刀”、勤修内功。”8月9日,杨在明在行政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年中运营会议上说。他的态度甚至比以往更坚决:“在外部市场环境紧张的时候,更需要加倍努力。如果‘三顾茅庐’不足以实现效果,就要有‘三十次顾茅庐’的决心和毅力。”
如果说努力是个人奋斗成功的要素,那么生态则是一个集体奋斗成功的要素。
在上述的专委会年终运营会议上,有律所创始合伙人兼专委会主任闫会东、模拟法庭部、律师业务培训部、论坛研讨会部、对外学术交流部等近十个内部职能部门的律师负责人共同参会;无独有偶,8月30日举办的“首期优质律师经验分享会”得到了来自法律事业部、运营管理中心、案源管理中心等多个组织的统筹支持。前者为律师内部事务的探讨部署,后者则涉及律师业务、运营、服务、推广等企业结构,跨职能的SOP(专业术语,即标准作业程序)经验正在加速沉淀中。
此外,还有一系列或大或小的内部活动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活动在律所内部的影响之大、覆盖之广、频次之高,均创下在明律所的“有史以来”,最大程度为人才成长提供赋能,为资源“蓄水池”夯实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以来,在明律所的内部组织也经历多番调整优化,杨在明等创始合伙人对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量和耗费心血,可见一斑。